震惊!母女频繁高空抛物有邻居戴头盔出门 半夜扔砖头把水管砸爆 直言:整栋楼的人都怕她!!
母女频繁高空抛物有邻居戴头盔出门 【母女频繁高空抛物有邻居戴头盔出门】据媒体报道,近日,广州一对住高层的母女频繁高空抛物,邻居无奈戴头盔出门,引发关注。报料人庞先生戴着头盔表示,整栋楼的人都很怕她,因为怕会中奖,昨天扔玻璃到楼下,到了半夜直接扔砖头下来,把水管直接给我砸爆了,半夜惊醒后发现门口是喷泉了。5月27日,记者从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派出所了解到,已明确接到该小区业主的报警电话,业主在电话中详细说明了相关情况。目前,派出所民警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调查工作,他们仔细询问了业主相关细节,对现场也进行了初步勘查。后续,派出所会与街道等相关部门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商讨处理方案,力求妥善解决这一事件,维护小区的和谐稳定。棠德花苑物业工作人员在提及此事时,无奈地介绍道:“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物业一直都有定期安排人员到现场去清理相关问题区域。并且,我们之前也曾多次劝导这位当事人,耐心地跟她讲明小区的规章制度以及她的行为对其他业主造成的影响。但每次劝导,效果都不太理想,她有时候态度比我们还要强硬,甚至还有过激行为,这让我们也感到十分棘手。考虑到小区的长远管理和安全保障,未来我们会着重考虑在小区合适的位置安装监控摄像头,这样既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也能在发生类似事件时提供有力的证据。” 高空抛物早已超越“不文明行为”范畴,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刑事风险。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高空抛物案件中,致人伤亡案件占比达38.5%,其中抛掷物品以玻璃瓶、砖块等硬物居多。本案中,玻璃瓶砸中地面可能造成行人爆裂伤,砖块直接砸爆水管更印证了其致命威胁。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第1254条规定的侵权责任,更可能触犯《刑法》第291条之二的高空抛物罪,面临最高一年有期徒刑的刑罚。 物业“多次劝导未果”的无奈,暴露出社区治理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涉事者“有过激行为”的极端表现,折射出部分群体对公共规则的漠视与对抗心理,这种“破窗效应”若不遏制,将引发更多效仿行为。另一方面,物业“定期清理”的被动应对,暴露出预防机制的缺失——仅靠事后清扫无法根治隐患,必须建立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而安装监控虽能固定证据,但若缺乏配套的惩戒机制,仍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三、破局之道:技术赋能与制度重构并举 技术赋能:广州拟推行的“高空抛物智能识别系统”值得推广。深圳某小区试点AI监控后,高空抛物发生率下降82%,证明技术手段能显著提升治理效能。但需注意隐私保护边界,避免监控滥用。 制度重构:现行法律虽明确责任主体,但“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时的集体补偿机制,易导致“一人抛物、全楼担责”的公平性争议。建议引入“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要求建筑物使用人证明自身无过错,同时建立高空抛物险种,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 社区共治:上海长宁区推行的“楼长制”值得借鉴——由居民推选代表监督楼宇安全,配合物业定期巡查,形成“居民自治+专业管理”的双重防线。 四、深层反思:城市文明需“法治”与“德治”双轮驱动 高空抛物频发,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责任意识与公共伦理的断裂。当“各扫门前雪”成为生存哲学,公共空间便沦为道德真空。治理此类顽疾,既需法律之剑划定行为底线,更需重塑“社区共同体”意识。杭州某社区通过“高空抛物案例展”“邻里安全公约签署”等活动,将被动防范转化为主动共建,此类柔性治理值得推广。 广州这起事件不应止于个案处理,而应成为城市安全治理的转折点。唯有将技术监控、法律惩戒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方能让“头顶上的安全”从口号变为现实。当邻居不再需要戴头盔出门,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进步。 |
猜你喜欢
2025-06-05
2025-06-05
2025-05-29
2025-05-28
2025-05-28
2025-05-28
热门推荐
快讯阅读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