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误区!防中暑≠猛喝水 科学防暑,避开认知误区!!
防中暑≠猛喝水 【防中暑≠猛喝水】夏日的骄阳似火,将大地烤得滚烫,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在这个季节里,中暑如同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相关医疗机构统计,每年夏季因中暑就诊的患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不乏因错误应对中暑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在某建筑工地,一位工人顶着烈日连续工作了数小时后,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工友们见状,赶忙将他扶到阴凉处,并给他猛灌了几瓶矿泉水。然而,工人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意识模糊的情况,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重度中暑(热射病),经过一番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案例警示我们,中暑并非小事,而错误的应对方式更是可能让情况雪上加霜。很多人认为,中暑后猛喝水就能缓解症状,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误区。中暑是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水盐代谢紊乱导致的。当人体大量出汗时,不仅会丢失水分,还会丢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等。此时如果只猛喝水,而不补充电解质,会导致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进一步降低,引发低钠血症,也就是俗称的“水中毒”。“水中毒”会导致细胞水肿,尤其是脑细胞水肿,进而引起头痛、呕吐、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建筑工人,猛喝水后病情加重,就是因为体内电解质失衡,细胞功能受到影响,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症状和应对方法都有所不同。先兆中暑时,人们会感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如果及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症状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 轻度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现象,体温往往会升高到38℃以上。这时,除了采取先兆中暑的应对措施外,还可以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身体散热。重度中暑是最为严重的阶段,其中热射病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无汗、意识障碍等症状,死亡率极高;热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多发生在下肢、背部肌肉;热衰竭则以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为主要特征。一旦出现重度中暑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用湿毛巾擦拭全身,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在高温天气下,应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10点 - 16点)进行户外活动,因为这个时间段阳光最强,气温最高。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例如,一些户外工作者可以采用“错峰作业”的方式,将工作时间调整到早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暴露时间。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不仅富含水分,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营养物质。在补充水分方面,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定时定量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同时,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但要注意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量高的饮料,因为糖分过高会导致身体水分排出增加,反而加重脱水症状。 在家中,可以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但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一般以26℃ - 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一些没有空调的工作场所,可以采取一些简易的降温措施,如在工作区域放置水盆、湿毛巾等,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还可以在工作间隙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燥热。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是防暑的重点关注对象。对于老年人,要提醒他们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持室内凉爽,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儿童则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如发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中暑问题不容小觑,正确的防暑知识和应对方法至关重要。政府、社区、媒体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防暑知识的宣传普及。政府可以通过发布高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暑措施;社区可以组织开展防暑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居民的防暑意识和能力;媒体则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防暑知识和案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防暑观念。同时,学校、企业等单位也应将防暑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内容,定期组织演练,让员工和学生掌握正确的中暑急救方法,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让我们摒弃“中暑≠猛喝水”的错误认知,用科学的防暑知识和方法武装自己,共同抵御中暑的威胁,享受一个清凉、健康的夏天。记住,防暑无小事,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
猜你喜欢
2025-06-05
2025-06-05
2025-05-29
2025-05-28
2025-05-28
2025-05-28
热门推荐
快讯阅读
-
2025-07-06
-
贴脸开大!rapper用归国四子diss黄子韬 歌词提及早年争议言论“封杀所有rapper”!!
2025-07-06
-
2025-07-06
-
血铅异常幼儿确诊 疑似“毒源”曝光浮出水面 三色枣发糕和玉米肠卷食品添加剂超标!!
2025-07-06
-
2025-07-06
-
男子威胁公开前女同事隐私视频 索要3万现金和4条香烟,警方当场抓获该男子!!
2025-07-06
-
9000亿元、379项、77条……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落地见效驶上“快车道”
2025-07-06
-
浩浩荡荡!16个外甥又到舅舅家过暑假了 一天生活费1000元,5天吃光一袋米,却仍然很开心!!
2025-07-06
-
2025-07-06
-
揭秘!!“干热”和“湿热”哪种夏天更难熬 干热“隐形杀手”与湿热的“急性威胁”!!
2025-07-06
-
2025-07-06
-
持续6个月!罗马仕深夜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 拖欠工厂2000万材料款,召回49万个充电宝成
2025-07-06
-
2025-07-06
-
2025-07-06
-
2025-07-06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2025-07-01
-
秒变严肃脸!鹿晗与邓超约饭 变脸速度超快 网友:表情管理很到位!
2025-07-01
-
真诚!!人民日报专访刘宇宁 讲述从歌手跨界成为演员的心路历程!!
2025-07-01
-
2025-07-01
-
目瞪口呆!爸爸用霍氏八极拳铁山靠帮孩子摘杏 以肩背为锤“轰”一声杏如雨下,孩子目瞪
2025-07-01
-
2025-07-01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