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前沿

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 专家: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心态出了偏差!!

2025-06-24 09:59:14
【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6月24日,#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前不久,媒体发布《全国超25家休学中心,接不住2800万抑郁青少年》,记录了那些休学、厌学的青少年的故事。在文章的评论区,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打一顿不能解决就多打几顿”,“禁掉手机就好了”,“所谓的抑郁,绝大多数是想不劳而获,逃避困难,坐享其成”。另一种认为,厌学、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不该是孩子的错。不同观点揭示,人们对处于社会压力末端的孩子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厌学、抑郁的孩子究竟承受着什么?为何情况愈发严重?媒体采访了曾在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李蔚,她有13年从业经验,超3000小时个案辅导中,50%以上来访者为青少年及其家庭,问题多源于学习困难——“孩子不到休学、不上学,家长往往不会重视”。李蔚始终坚定地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孩子身上“有病”。在她多年深入观察与咨询的视角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心态出了偏差,而孩子却成了承受后果的“药引子”。校园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中小学校园,似乎陷入了一种过度追求秩序与安全的怪圈,变得越来越安静。课间时分,孩子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尽情地跑跳打闹,释放他们蓬勃的朝气与活力,而是被要求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写作业。教室里,为了所谓的“保暖”或“安全”,常常只打开四分之一的窗户,新鲜空气难以充分流通;走廊上,一道道冰冷的铁栅栏围了起来,仿佛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道隔阂;甚至体育课,也因为担心学生猝死等意外情况而被频频停掉。学校在这样的“保护”下,确实变得越来越安全,可在孩子们眼中,却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压抑的牢笼,束缚了他们自由成长的天性。

疫情期间那长达三年断断续续的居家学习经历,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当整个社会都仿佛被按下了“窄化”键,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社交圈子急剧缩小。很多孩子已经逐渐丧失了正常交朋友的能力,他们习惯了独自面对屏幕,习惯了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短暂的慰藉,却不知道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真挚的友谊。

面对这一系列林林总总的变化和如影随形的压力,其实很多孩子都曾发出过求救的信号,厌学只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种表现而已。在李蔚的咨询室里,她见过太多令人揪心的场景:有的孩子眼神空洞、神情呆滞,仿佛灵魂被抽离了身体,对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有的孩子一进咨询室,就开始放声大哭,一哭就是一个小时,仿佛要把内心积压的所有痛苦都宣泄出来;还有的孩子,默默地拉起常年裹着的长袖,露出密密麻麻几十道触目惊心的刀片划痕,那是他们在绝望中自我伤害的痕迹。

那么,究竟该如何帮帮这些陷入困境的孩子呢?李蔚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从吃饭、睡觉、运动这三件最基本、最没有门槛的事情开始调整。保证孩子规律的饮食,让他们摄入充足的营养;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拥有充足的休息;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运动,释放内心的压力。然而,李蔚也深知,若想要真正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给青少年做心理咨询,常常伴随着李蔚的痛心与无力感。但让她欣慰的是,她发现孩子们改变的速度比成年人更快。她亲眼见证了许多孩子如同枯木逢春一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引导后,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这个过程或许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女孩A初一,数学仅考十几分,瘦小苍白如纸片人,反应木讷,手冰冷。女孩B初三,长期请假,学校人际关系差,常挑衅攻击他人。还有些重度抑郁孩子,即便遭父母打骂也不愿上学,只愿待在家。这些都是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深入探究厌学原因,会发现其父母存在问题。女孩A长期受父亲语言暴力,被指责“什么都慢”,常遭催促训斥。检查显示她发育迟缓,脑静脉血管流速减缓,已躯体化。她无逃跑能力、战斗意识,只能僵在原地,长期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大脑在受攻击时会宕机,真会被“骂傻”。

她爸不解自己从小被揍却觉孩子受不了,我说每个人抗压能力不同,他女儿内向敏感,长期受打骂身心停滞。女孩B有个偏执的妈,咨询时她妈因丈夫轻微超速大发雷霆,甚至放话离婚、不要孩子,夫妻俩不顾孩子想法。女孩对此习以为常,弟弟却被吓得发抖,她在这种家庭中学会对抗攻击,难与师生处好关系。我还见过过分焦虑的父母,如北京一对清华毕业的科研工作者,反对儿子学音乐,一家三口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无法理解孩子想法。其实孩子厌学、抑郁多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承受不住外界伤害而自我保护,等待有人倾听理解,带他走出困境。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心态是关键因素。心理咨询师李蔚拥有13年从业经验,超3000小时个案辅导中,50%以上来访者为青少年及其家庭,且问题多源于学习困难。她指出,孩子不到休学、不上学,家长往往不会重视问题。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分数视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采用打骂、威胁等不当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例如,一些家长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是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严厉斥责,甚至体罚,使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快乐,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学校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重要原因。如今的中小学校园过度追求秩序与安全,课间孩子们被要求乖乖坐在座位上写作业,教室窗户只开四分之一,走廊围起铁栅栏,体育课也因担心意外情况频频停掉。学校在这样的“保护”下,确实变得更安全,但在孩子们眼中,却渐渐变成了一个压抑的牢笼,束缚了他们自由成长的天性。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课间活动时间不足,无法充分释放压力。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厌学情绪也随之而来。学校本应是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但过度强调安全和秩序,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这无疑是在制造“厌学小孩”。

社会环境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疫情期间长达三年断断续续的居家学习经历,让整个社会仿佛被按下了“窄化”键,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社交圈子急剧缩小。很多孩子逐渐丧失了正常交朋友的能力,习惯了独自面对屏幕,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却不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挚的友谊。这种社交能力的缺失,进一步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普遍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才是成功,这种观念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学习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

面对“厌学小孩”这一社会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学校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培养;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厌学小孩”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猜你喜欢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重绘全球汽车产业版图。 2025年4月,中国车企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注册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据市场研究公司JaoDyamics数据,比亚迪当月注册

2025-06-05

中新网太原6月5日电(杨佩佩)记者5日从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当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新建二跑道顺利亮灯。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标志着新建二跑道向

2025-06-05

中新网海南陵水5月29日电(张月和)陵水海归小镇作为海南自贸港“数据产业核心载体”与“文化出海战略枢纽”,正全力打造“数字内容生产-全球传播-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

2025-05-29

说起最近的银行市场来说,各种存款不赚钱正在成为一种大家热议的事情,就在最近有部分银行的股息率突破8%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这是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要成趋势了吗?我们该怎么

2025-05-28

他们都是Mea的顶尖人才。Mea开源Llama模型家族帮助该公司制定了AI战略,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全世界的大模型格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Llama的初创者们大多

2025-05-28

过去两年,大模型成为企业数智化词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DeepSeek、字节跳动的豆包、阿里通义、百度文心——AI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普及。但当我们从技术叙事回

2025-05-28

热门推荐

快讯阅读

热文排行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和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赞成与立场,如有对您作品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技术支持:Qq:

Copyright 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