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女儿失去生命我女儿失去自由 事发后凶手父母连夜搬出了小区!
你女儿失去生命我女儿失去自由 【你女儿失去生命我女儿失去自由】5月27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被告人梁某某被控犯故意杀人罪一案延期开庭的公告。公告称,因在庭前会议中,出现被害人近亲属的诉讼代理人、被告人及辩护人申请证人出庭等法定事由,决定延期开庭审理。5月28日,被害人的母亲王女士称,她和律师遵从法院的规定,在下次开庭前会做好自己的工作。王女士说,直到今天,凶手父母都没有联系过她,2025年2月17日她的律师来到成都阅卷,律师对检察院说凶手父母太冷漠了,事情已经半年,没有打过一个电话。到了5月16日,律师收到了法院开庭通知,随后法院将凶手父母手写的道歉信交给了律师,信件落款是2月25日。王女士说,这封道歉信,没有一点诚意,信中没有找一点自己孩子的原因,“里面有一句话,‘我的女儿失去了生命,她的女儿失去了自由’,你的孩子失去自由是我的女儿造成的吗?”王女士说,事发后凶手父母连夜搬出了小区,政府介入后在温江区找到了他们,让他们给王女士打个电话,他们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脱口而出“因为这件事我连夜从家里跑出来,我现在还有每天晚上花一两百住宾馆”,王女士说,是他们的女儿犯了命案,引起了众怒,他们心虚自己害怕跑走了。 时间回溯到2024年6月9日,四川成都27岁海归女子王某雅在家门口遭遇了不幸。当天,梁某某跑到王某雅家所在的9栋1单元3楼敲门,王某雅听见动静不对劲,让妈妈通知物业派保安来。然而,保安来了还没怎么着,王某雅一开门就跟梁某某吵起来,梁某某直接掏出刀就捅,头面部、胸口连刺十刀。王某雅情急之下拿门口的陶瓷摆件砸对方脑袋,保安想拦也没拦住,最后王某雅失血过多没抢救过来,而凶手梁某某则自己跟爸妈去医院了。 王某雅的母亲王女士事后才得知,梁某某也是她们所在小区的住户。她妹妹陪她去派出所辨认凶手照片时,认出了梁某某早在2023年12月就敲过她家的门。当时她妹妹直接把门打开问了句找谁,梁某某则自顾自说了句“家里面还有人”,然后就转身走了,手上还提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王女士不认为梁某某有精神疾病,她指出梁某某没有既往病史和就诊经历,还曾向警方申请二次鉴定,但无济于事。此外,梁某某还在警方的口供里称自己是正当防卫。 2025年5月16日,法院将凶手父母手写的道歉信交给了王女士的律师。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2月25日,这意味着这封信早在律师阅卷之前就已经写好,却迟迟没有送到受害者家属手中。 王女士在谈及此事时,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奈。她仔细阅读后,愤怒与失望如火山般爆发。她愤怒地表示,这封所谓的道歉信,没有一丝一毫的诚意可言。“里面有一句话,‘我的女儿失去了生命,她的女儿失去了自由’,可你的孩子失去自由是我的女儿造成的吗?这简直是颠倒黑白!”王女士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无尽的悲痛与愤怒。 不仅如此,王女士还透露,直到如今,凶手父母都没有主动联系过她,仿佛这件事与他们毫无关联。2025年2月17日,王女士的律师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成都阅卷。在与检察院沟通案件进展时,律师义愤填膺地说道:“凶手父母实在太冷漠。”自案件发生至今,整整半年过去了,他们竟未曾给受害者家属打过一个电话,没有表达过一丝一毫的歉意与关怀。 事发后,凶手父母连夜搬出了小区,仿佛在逃避着什么。后来在政府的介入下,工作人员好不容易在温江区找到了他们,并耐心地劝说他们给王女士打个电话,表达一下歉意。可凶手父母不仅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脱口而出:“因为这件事我连夜从家里跑出来,我现在还有每天晚上花一两百住宾馆。”王女士悲愤地说道:“是他们的女儿犯了命案,引起了众怒,他们自己心虚害怕,就选择一走了之,把所有的痛苦都留给我们。” 这种冷漠与逃避的态度,让王女士和众多网友感到愤怒和不解。在案件发生后,加害者家属往往因恐惧、愧疚或逃避心理,选择沉默或逃避责任,而受害者家属则因失去亲人而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愤怒中。这种情感上的对立,使得双方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和解。 从法律层面看,这封道歉信虽具有形式上的道歉意义,但因未承认加害者责任、未表达对受害者的共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不具备实质性法律价值。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刑事案件中加害者家属的道歉义务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加害者家属的道歉行为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信中“你女儿失去生命,我女儿失去自由”的表述,暴露出加害者家属试图通过“情感对等”来减轻自身心理负担的潜意识。这种将加害者与受害者置于同等地位的表述,不仅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二次伤害,更反映出加害者家属在道德认知上的严重偏差。 同时,社会对受害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体系也不够完善,许多家属在案件发生后长期陷入心理创伤中无法自拔。王女士在承受丧女之痛的同时,还要面对加害者家属的冷漠与逃避,这无疑是对她的又一次伤害。 面对这封毫无诚意的道歉信,王女士表示:“我需要的不是一句空洞的道歉,而是公正的审判和对女儿的尊重。”她强调,自己将积极配合律师的工作,为女儿讨回公道。 王女士还呼吁社会关注刑事案件中受害者家属的权益保护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和法律援助机制。在她看来,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警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刑事案件中受害者家属权益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社会在法治和人文关怀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中,既要坚持法治原则,确保加害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也要关注受害者家属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创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的温度。随着案件的进一步审理和社会的持续关注,我们期待这起案件能够成为推动刑事司法改革和完善受害者家属权益保护机制的契机。让每一个受害者家属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公正与尊重,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社会的关怀中得到应有的珍视和保护。 |
猜你喜欢
2025-06-05
2025-06-05
2025-05-29
2025-05-28
2025-05-28
2025-05-28
热门推荐
快讯阅读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