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版人的自白
已被废止的“百佳出版社”“一级出版社”,依然桎梏着全国80%高校出版社的生存 重回出版业,我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出版社陷入了“二八定律”的泥潭——20%拥有资源和美誉度的头部出版社会越来越好,而80%的小社,越来越边缘化,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这其中加速了“内卷”、困住80%小出版社的,居然是一条废不掉的“废令”。 2019年已经被新闻出版总署废止的“百佳出版社”“一级出版社”认定(详情请参见2019年11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8号]发布国新出发〔2019〕38号文件——《新闻出版署关于废止35件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虽然“百佳出版社”“一级出版社”的有关规定已经作废,但国内许多高校评定职称时对“专著出版”项目的认定,依然强调专著需要由“百佳出版社”或“一级出版社”出版。 高校出版社最重要的本职任务就是服务高校学术科研,最核心的作者群体就是高校老师。但当我在“磕”选题时,却发现国内很多高校依然在守着这条旧规定:评职称么?需要选“百佳出版社”。 如果学术专著的出版方不是“百佳出版社”,当然也能出版,但是后续如果涉及到评优、职称评定、KPI考核,非百佳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出版物在一些高校的职称评定考量中,会被作为D类甚至E类科研成果(A类最好,其次是B类,以此类推)。 编辑会去和老师解释“百佳社”已经废止了,但没用——同样是一本书,同样都是老师花了一年甚至几年心血完成的科研专著,谁不愿意拿到“百佳出版社”出版,然后算作A类成果呢? 尤其是现在,出版不景气,“百佳社”的业务量也在减小,大社对作者出书的态度也都“软”下来了,“非百佳”的小社就更难了。对于能参与零售市场竞争的小出版社,离开“高校教材专著出版”依然能有口饭吃;但对于既非“百佳”、又以教材专著为主业的高校出版社,基本上被这纸废令“掐住了命脉”——高校好选题、经典教材、评优教材肯定和他们无缘了,能接到的大部分选题,都让编辑“一声叹息”(也不排除极少数好作者、好稿子)。没有好教材,就没有重印率;没有重印率,出版社就收入“吃紧”,只能不停接让人“一声叹息”稿子维持生存;也就永远腾不出手来培养和激励好编辑去做好书;没有好书,就没有“双效”口碑,更不会有作者慕名来稿;接不到好选题,发行没有回款,只能继续内卷“一声叹息”的稿子;小型出版社自相残杀式地“比价”,成本越压越低,编辑越来越累,离职率越来越高……80%的小出版社都陷入这个恶性循环泥潭,爬不出来。 有一段时间,因为太焦虑,我天天在微信上问作者“出书吗、出书吗”?大数据终于捕捉到我的关键词,天天给我发广告:“个人出书需要5万~8万吗?不!需要3万~5万吗?不!只印100册自费出版,填好信息3秒报价!” 将心比心,换作是我,或者是我的家人朋友,我也会建议他(她):“要不,找‘百佳社’吧。出科研成果不容易,人生褃节儿,咱别拿自己前途较劲。” “出版”的权重与“可替代性” 我不得不承认我入行时的“狗屎运”——赶上出版业最后的余晖。那时候一部专著,在学术评定上的权重很高。但等我再杀回来发现,在高校界,出版作为科研成果的权重已经越来越低,可替代性越来越高,性价比也越来越低。 曾经,高校“科研成果”就那么几种形式,要么出书,要么发论文。但现在,科研成果五花八门。理工学科的作者选择最多,除了出版物,还可以有各种科研项目和发明专利,出版专著已经不是科研项目结项的必选动作(很多高科技尖端研究,一篇论文就可以说得很清楚了,根本没必要凑字数写专著)。人文社科艺术学科的作者也有“平替选择”——除了极少数学者真的有著书立说、传承文脉的理想,大部分人宁可选择发表论文——道理很粗暴:因为性价比高,因为“硬气”。 举个例子:发一篇论文和出版一部专著的“权重”是一样的(核心期刊的权重还会更高),科研经费预算也差不多,但发一篇论文只需要写2个版面的内容,写一本书需要10万字且出版周期还长。 如果是我朋友,我也会劝他发论文。 有一段时间,我被上述两座“大山”压得极其低迷——教材、专著、科研,大学社最核心的路都被堵住了。 20%的大社为什么能良性循环 小社陷入了恶性循环,资源在慢慢向20%的大社集中。 一是“好资质”带来的良性循环。我们不得不承认,出版是一个“拼资质”的行业。除了在高校出版领域,“百佳社”“一级出版社”带来的资质效应外,很多大的出版基金项目,对出版社的成果积累和专业资质也有要求。 然而,好作者、好选题、好的出版项目,往往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市场低迷,资源争抢激烈(甚至堪称惨烈)的情况下,如果出版社本身就不在“牌桌”上,除非有极幸运的机会降临,否则很难翻转局面。 二是“合作积淀、行业壁垒”带来的良性循环。比如现在的高校教材,已经全面数字化转型。数字教材出版一定是大势所趋。但凡出版社搭建“数字化平台”,一定希望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形成“独角兽”优势,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不可能搭建500个无法联通的数字平台。按照当前大学出版的基本格局,大社强社在这方面更具资质优势 ,容易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数字化教材也需要资质,资质又需要合作积淀,又绕回来了)。 三是现金流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大社越来越好的原因。出版社只有财务状况好,才敢让好编辑花很长时间“磕”好书。好选题真的是要“养”的——放长线钓大鱼,有时候需要一年才把选题“磕”出来,但是这一个选题能带给社里的效益和口碑,够发行部吹5年。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社,很难有这个底气——大家都在KPI的生存线上考量问题:是不是每个月都能签下来1个选题,能不能拿到合同,每年能不能开发60个选题……如果编辑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就只能先顾KPI。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家都很难。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裸辞”——没有下家,没有计划。下一步如何,我也不知道。我会继续用自己热爱的方式爱着出版业(一个自由的传统文化作者、卖书主播,欢迎编辑们以各种合作需求来“砸晕”我)。 世界破破烂烂,有书缝缝补补。 |
下一篇:晚安牛奶真的可以助眠吗?
猜你喜欢
2025-06-05
2025-06-05
2025-05-29
2025-05-28
2025-05-28
2025-05-28
热门推荐
快讯阅读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
2025-06-23
热文排行